海南分校

您当前位置:教师考试网公务员考试网 > 海南人事考试网 > 海南教师招聘考试 > 备考资料 > 2020海南省教师招聘古代语文40题

2020海南省教师招聘古代语文40题

2020-05-16 15:03:50 教师考试网 https://hi.huatu.com/ 文章来源:海南公务员网

关注公众号领资料 加入QQ备考群 APP看视频刷考题

【导读】华图海南教师考试网同步海南公务员网发布:2020海南省教师招聘古代语文40题,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 欢迎大家加入海南教师招聘考试交流QQ群:192101527  海南教师招聘考试交流QQ群 。更多报考资讯,请关注 海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 海南人事考试网 ,或者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social_wechat海南教师招聘(hthnjszp)

海南教师招聘

  2020海南省教师招聘古代语文40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

  1.加横线字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⑩既至匈奴,置币厚遗单于

  A.③④ B.④⑧ C.⑥⑧ D.③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古今异义,可以用直选法,可以用排除法。

  ①美人:古,这里泛指王的妃嫔;今,美丽的人。②指示:古,指给……看;今,领导机关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③辞谢:古,道歉;今,彬彬有礼地托辞拒收。⑤坚明:古,坚决明确地遵守;今,坚定明确。⑥明年: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⑦亲戚:古,亲人;今,外亲。⑨下车:古,赴任;今,从车上下来。⑩遗:古,送;今,遗失。

  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区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通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运用训诂学的比较互证的方法,通过对古文献资料的考证,判定它的词义,区别它的古今义。同时,对于辨析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要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使辨析更为准确。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项是(  )

  A.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准备          陵降,不敢求武:访求单于召会武属官,前以降及物故:死亡  愿枉车骑过之;  路过、经过

  B.臣等不肖:不才,无能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两夜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续        请毕今日之题,效死于前:献出

  C.此五霸之伐也:功业                自分已死久矣:料想侯生摄敝衣冠:整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通赞宾客:赞叹

  D.顾未有路耳:只是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议论、商讨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而公子亲数存之:看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尽管是解答文言实词理解方面的问题,但说到底还是一个文言文阅读问题。从阅读能力的角度来说,考生从初中到高中经历了几年的文言文阅读的实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具备了起码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而,对于一篇文言文考生应该是整体大致能读懂,局部理解有难点。所以,解答题目应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把词放在句中,把句放在篇中,以此来解决文言实词的理解问题。

  A. 过:拜访。译文:希望委屈您的车马,载我去拜访他。

  B.正确。

  C. 赞:赞扬。译文: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并向全体宾客赞扬地介绍了侯先生。

  D.论:判定。译文: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

  解答文言实词这类型的题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可供参考:

  1、读文技巧。理解字词是读懂文章的关键,理解文意是解决个别字词问题的依托。因此,要理解文言实词,首先要会读文言文。这里要掌握三点技巧:①培养文言意识。文言文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大多不同于现代文,因此,在思想上让自己进入文言情景、形成思维上的文言状态非常重要。这是解读文言文的感性入口。②明辨体裁风格。招教考试考查到的文言文文体样式主要有三种:传记,散文,议论文。其中传记是重中之重。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笔法,有不同的用词习惯,心中有文体概念不仅有助于把握文意,而且便于理解词语。同时,文章的整体风格特点也是解读文章理解字词的一个重要切入点。③熟知文化常识。文言文中往往含有比较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比如,典章制度、官职封号、历法纪年、礼仪器物、姓字名讳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它们往往就会成为阅读理解的绊脚石。

  2、读句技巧。文言实词最小的语境就是其所在的句子。文言语句有其“个性”特点:①句子的构成要素大多是单音节词语;②虚词使用频繁;③句式特殊(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词类活用。这些特点都是把握句意的重要的“节点”。因此,应在把握这些“节点”的基础上,理解句意。同时,也应注意到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性,不能把语句割裂开来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大致理解了句意,推断实词的含义也就有了依据。

  3、读题技巧。文言实词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尽管题干、选项都比较简单,但读题也必须认真而仔细。读题干,要弄清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读选项,一读句子,把握句子的基本特征,弄清所选语句在文中的位置;二读解释,揣测命题人设题的目的和方向,大致确定词语释义的方向,据解释判断实词的词性以及该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4、选答技巧。由于命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答题的过程就是确定选项的过程。在确定选项的具体操作方面,可以采取下面的方式:①用带入检验的方式将解释放入句子中,试试解释是否符合语境,语句是否通畅,与原文大语境是否吻合。②用排除确定项的方式将自己有把握的选项剔除出去,以缩小选择的范围,降低选择的难度。③用选项对照的方式对相对熟悉的词语侧重于进行意义用法的分析判断,对较为陌生的词语侧重于从与语境的关联性的角度进行推断。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弃甲曳兵而走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C.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连词,表修饰/连词,顺承关系

  B.连词,表假设,兼让步,就是/副词,况且

  C.代词,其中的/代词,他的。

  D.所字结构。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

  ③方欲发使送武等

  ④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引:①是“延请”的意思,②是“牵、拉”的意思。发:③是“派遣”的意思,④是“出发”的意思。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D.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蜀道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A.“无”通“毋”,不要;

  B.“生”通“性”,天赋,资质;

  C.无通假。译文: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

  D.“匪”通“非”,不是。

  常见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滕王阁序》)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通“几”(《滕王阁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师说》)

  或师焉,或否焉:“不”通“否”(《师说》)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六国论》)

  6.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斗酒十千恣欢谑  放纵

  ②二十三丝动紫皇  感动

  ③且硕茂,早实以蕃  果实

  ④勖尔植,督尔获  养育

  ⑤鼓瑟希,铿尔  稀疏

  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表达

  ⑦其制稍异于前  形式

  ⑧名其室曰苦斋  取名

  ⑨浴乎沂,风乎舞雩  吹风

  A.①④⑦⑧⑨ B.①⑤⑥⑦⑨ C.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⑥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借助平时积累,根据具体语境来推断词义。

  ③“且硕茂,早实以蕃”的“实”是名作动,应解释为“结果”。译文: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

  ④“勖尔植,督尔获”的“勖”应解释为“勉励”。译文: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般有四种方法:

  (1)因文定义法。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考察,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的推断。

  (2)语法结构分析法。考察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3)成语联想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此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完全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4)整齐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我们可利用相似的结构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近或相反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7.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③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⑦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⑧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⑦ D.④⑥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①“不”通“否”,不给。

  ②“孰”通“熟”,仔细。

  ③无通假。译文: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

  ④“暴”同“曝”,晒。

  ⑤“受”通“授”,传授。

  ⑥无通假。译文: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⑦无通假。译文: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

  ⑧无通假。译文:(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常见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滕王阁序》)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通“几”(《滕王阁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师说》)

  或师焉,或否焉:“不”通“否”(《师说》)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六国论》)

  8.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而束君归赵矣   束:捆绑②再迁为太史令   再:两次③幸蒙其赏赐   蒙:得到④或百步而后止   或:或者

  B.①与武决去   决:决定②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③且相如素贱人  素:本来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C.①而闻者彰   彰:清楚②乃幽武置大窖中   幽:禁闭③以致天下之士   致:导致④西举巴、蜀   举:攻取

  D.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普遍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   都:大④鸡豚狗彘之畜   畜:畜养

  【答案】D。

  【解析】在招教考试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

  1.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招教考试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 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2.不知通假,以通假字为本字。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3.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4.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字误作一个双音词。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 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近年来的招教考试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更何况迁移和运用?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对广大考生准确而快捷地解答招教考试文言文实词考查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A.①束:捆绑。译文: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②再:又一次。译文:又升迁为太史令一职。           ③蒙:承受,得到。译文: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           ④或:有的人。译文: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

  B.①决:决 通“绝“告别。译文:跟苏武告别,走了。          ②就:接近。译文:刀斧靠近磨刀石就锋利了。         ③素:本来。译文: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     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译文: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多。

  C.①彰:清楚。译文:而听到的人会更加清楚、明白。     ②幽:禁闭。译文: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          ③致:接纳,招致。译文: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④举:攻取。译文:向西攻占了巴、蜀两个地方。

  D.①通:普遍。译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②度:估计。译文:估算前往渑池的路程和会谈完毕的时间。           ③都:大。译文:里面根很粗大的铜柱,向周围伸出八条横杆。          ④畜:畜养。译文:鸡豚狗彘这些家畜。

  现将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举例如下:

  1.形训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

  3.语法推断法。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推断出文言实词释义的正误。

  4.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5.成语推断法。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9.下列各项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步余马于兰皋兮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⑦雄州雾列

  ⑧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A.①④/③⑥/②⑤/⑦/③ B.①⑥/②④/③/⑤⑧/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⑧/⑦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首先明确加点词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辨析活用类型。

  ①⑥名词作动词,游水/建筑。②④动词作名词,景色/积累的金玉珠宝。③意动用法,以……为耻。⑤⑧使动用法,使……漫步/使……逃窜。⑦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

  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一般名词作状语。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10.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单于壮其节

  ②反欲斗两主

  ③宜皆降之

  ④其一人夜亡

  ⑤卒廷见相如

  ⑥乃使其从者衣褐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③ B.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⑥/②③/④⑦/⑤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类的活用,注意结合句意分析词性的变化。

  ①意动用法,认为……壮烈。

  ②使动用法,使……争斗。

  ③使动用法,使……投降。

  ④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⑤名词做状语,在朝廷上。

  ⑥名词作动词,穿。

  ⑦意动用法,认为……羞耻。

  ⑧名词作动词,游泳。

  名词的一般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基本结构:名词+动词

  基本用法:主语+谓语

  活用用法:状语+谓语

  ①表动作的特征状态 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一样)

  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 人皆得以隶使之 (像对待奴隶那样)

  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用船前往)

  ④表动作的时间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在夜里)

  ⑤表动作的处所 卒廷见相如 (在朝廷上)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名词+名词 或 代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 或 复指短语

  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①名词+宾语 驴不胜怒,蹄之 (踢)

  ②名词+介宾结构 沛公军(于)霸上 (驻扎)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史记•秦本纪》) (统一)

  不日,其盟渝也。  (《谷梁传•隐公元年》) (书写日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下大雨)

  ④“而”“则”前后的名词

  客逾庖而宴 (吃饭)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 (06湖北卷) (乘坐车舆)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好战,请以战喻。/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C.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D.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介词,用/介词,按照;

  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介词,被/介词,和;

  D.副词,而且/副词,况且。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2.下列句子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学于余。(《劝学》)

  B.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C.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D.为天下笑者,何也?(《六国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A.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不被时代拘束,向我学习。

  B.定语后置句,“留在汉”作定语后置修饰名词中心语“匈奴使”,译文:送走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C.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想要不给秦国,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D.被动句,“为”表被动,自己死在别人手上,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⑤会盟而谋弱秦                  ⑥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⑧履至尊而制六合

  ⑨吾从而师之                    ⑩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①/②⑩/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⑥⑦⑧⑨/②⑤⑩/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首先明确加点词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辨析活用类型。

  C.①为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像影子那样”;②为形容词作动词,分别为“变小、变弱”;③④⑤为使动用法,分别为“使之斗”“使之却”“使之弱”;⑥⑦⑧为名词作动词,分别为“做帝王”“游水”“登上”;⑨为意动用法,“以……为师”;⑩为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一般名词作状语。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14.下列各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武王,圣人也此余之所得也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多于南亩之农夫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拘于时

  D.都督阎公之雅望长余佩之陆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A.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因此武王是圣人;这是我的收获。

  B.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乎吾”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先”,译文:他知道的道理奔来就比我多;介宾短语“于南亩之农夫”作状语修饰形容词“多”,译文:比田里的农夫多。

  C.宾语前置句,“句读”作动词“不知”的宾语前置,“惑”作动词“不解”的宾语前置,译文: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不被时代拘束。

  D.定语后置句,“雅望”作定语后置修饰名词中心语“都督阎公”,译文:有着美好声望的都督阎公;“陆离”作定语后置修饰名词中心语“佩”,译文:拉紧我耀眼的佩带。

  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函封之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樊於期乃前曰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自引而起,绝袖   ⑧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A.①③④∕②⑤∕⑥⑦∕⑧ B.①②⑤∕③④⑧∕⑥⑦

  C.②⑥⑦∕③④⑤∕①⑧ D.③⑥⑧∕⑤⑦∕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词类的活用,注意结合句意分析词性的变化。

  ①名词作动词,登记。

  ②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④名词作动词,上前。

  ⑤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⑥使动用法,使……活。

  ⑦使动用法使……断。

  ⑧意动用法,认为……迟疑。

  名词的一般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基本结构:名词+动词

  基本用法:主语+谓语

  活用用法:状语+谓语

  ①表动作的特征状态 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一样)

  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 人皆得以隶使之 (像对待奴隶那样)

  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用船前往)

  ④表动作的时间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在夜里)

  ⑤表动作的处所 卒廷见相如 (在朝廷上)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基本结构:名词+名词 或 代词

  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 或 复指短语

  活用用法:谓语+宾语

  ①名词+宾语 驴不胜怒,蹄之 (踢)

  ②名词+介宾结构 沛公军(于)霸上 (驻扎)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史记•秦本纪》) (统一)

  不日,其盟渝也。  (《谷梁传•隐公元年》) (书写日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下大雨)

  ④“而”“则”前后的名词

  客逾庖而宴 (吃饭)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 (06湖北卷) (乘坐车舆)

  1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②单于愈益欲降之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之:①是代词,“我”;②代词,“他”。为:③是动词“成为”;④介词“替、给”。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7.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②移其粟于河内

  B.①今君乃亡赵走燕②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C.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②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D.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A.都是介词,到。

  B.竟然/于是。

  C.沿袭/趁机。

  D.兼词,于此/语气词,不翻译。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8.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驼业种树

  ②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③木之性日以离矣

  ④见长者好烦其令

  ⑤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⑥朝歌夜弦

  ⑦多可喜,亦多可悲

  ⑧雨泽下注

  ⑨前辟四窗

  ⑩东犬西吠

  ⑪乳二世

  ⑫庭中通南北为一

  A.①②③/③⑥⑩/⑦⑧/⑪/④⑨/⑫ B.①/②⑤⑪/③⑥⑧⑨⑩/④/⑦/⑫

  C.①⑤/②⑪/③⑥/④⑩/⑦⑨/⑧⑫ D.①③④/②⑤⑩/⑥⑦⑧/⑨/⑪⑫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古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词类题型,首先要熟记课本中的例子,同时还要掌握各词类活用的特点,举一反三。

  ①意动用法,以……为业。

  ②名词作动词,用指甲划破。

  ③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④形容词作动词,多发布。

  ⑤名词作动词,养育。

  ⑥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⑦形容词作名词,许多事。

  ⑧名词做状语,朝下。

  ⑨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⑩名词做状语,朝西。

  ⑪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⑫数词用作名词,一体。

  名词活用作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驴不胜怒,蹄之。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例如:①树之以桑。 ②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②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例如:①阙秦以利晋。 ②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19.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A.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表达某个问题的原则和理由。

  B.约束,古义:遵守约定;今义:束缚、限制的意思。

  C.骄奢:骄横奢侈。古今义一致。

  D.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同学们要以积累为主,学会知识迁移。常见古今异义词举例:

  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今,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落后:古,行动落在后面,如“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今,思想不进步。

  2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相如廷斥之

  ②空以身膏草野

  ③且庸人尚羞之

  ④羝乳乃得归

  ⑤左右欲刃相如

  ⑥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⑦宁许以负秦曲

  ⑧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⑥/②⑦/④⑤/③⑧ B.①⑤/②⑦/④⑥/③⑧

  C.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D.①⑤/②④/⑥⑦/③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文词类活用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记课本中的例子,同时还要掌握各活用类型的特点,做到举一反三,解题时可以使用排除法。

  ①名词做状语,在朝廷上。②使动用法,使…肥沃③意动用法,认为……羞耻。④名词作动词,喂奶⑤名词作动词,杀死。⑥名词做状语,向上。⑦使动用法,使…背负。⑧意动用法,以……为先。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2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D.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A.“不”通“否”,不可以。

  B.“畔”通“叛”,背叛。

  C.“员”通“圆”,圆周

  D.无通假字。

  常见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滕王阁序》)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通“几”(《滕王阁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师说》)

  或师焉,或否焉:“不”通“否”(《师说》)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六国论》)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②请以剑舞

  B.①故遣将距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C.①沛公军霸上②度我至军中,乃入

  D.①范增数目项王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答案】A。

  【解析】考查理解一词多义,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都是“请允许 (让)我”;

  B.分别为:“所以”“旧交情”;

  C.分别为:“驻军”“军营”;

  D.分别为:“君王”“称王”。

  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具体句子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23.下列对各句文言句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遂见用于小邑

  ②加之以师旅

  ③主人何为言少钱

  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⑤都督阎公之雅望

  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⑦故不我若也

  ⑧而彼且奚适也

  ⑨而刘夙婴疾病

  A.①⑨/②⑥⑦/③⑧/④⑤ B.①⑥/②③/④/⑦⑧/⑤⑨

  C.①⑨/②⑤/④/⑥/③⑦⑧ D.①④⑨/②⑥/③⑦⑧/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①被动句,“见……于”表被动意义,译文:于是被派到小城镇做官。

  ②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以师旅”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加”,译文:把军队加在这个国家身上。

  ③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译文:主人为什么说钱少。

  ④被动句,“焚”带有被动意义,译文:项脊轩总共遭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

  ⑤定语后置句,“雅望”作定语后置修饰名词中心语“都督阎公”,译文:有着美好声望的都督阎公。

  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庭”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杂植兰桂竹木”,译文:又在庭院错杂地种上兰桂竹木。

  ⑦宾语前置句,代词“我”作动词“我”的宾语前置,译文:所以比不上我。

  ⑧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奚”作动词“适”的宾语前置,译文:它将飞到哪里去呢。

  ⑨被动句,“婴”带有被动意义,译文:刘氏一直被疾病缠绕。

  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2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  )

  A.沛公安在 B.忌不自信

  C.且贰于楚也 D.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A.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安”作动词“在”的宾语前置,译文:沛公在哪里呢。

  B.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前置,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C.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楚”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贰”,译文:对楚国有贰心。

  D.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厌”作动词“有”的宾语前置,译文:有什么满足的呢。

  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遐:悠闲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往、到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常见实词是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应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掌握方法,能够迁移课本知识,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A.“时矫首而遐观”中的“遐”,应译为“远”,句意为: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2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使报(报告)秦者    秦贪,负(凭借)其强     均(权衡、比较)之二策

  B.王必(一定)无人        就(接受)汤镬              卒(终于)廷见相如

  C.拔(攻下)石城          左右皆靡(退却)            素(向来)贱人

  D.恐惧殊甚(特别)        顾(因此)吾念之            大王必欲急(逼迫)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A.“报”应译为“答复,回复”,句意为: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B.“必”应译为“实在”,句意为:大王实在没有人选。

  C.正确。

  D.“甚”应译为“过分”,句意为:胆怯得也太过分了。“顾”应译为“只是”,句意为:只是我认为。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2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饰小说以干县令(求)         富贵不能淫(过分)             强必执弱(控制)

  B.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         不夺不餍(满足)

  C.逝者如斯夫(过去的)         齐国其庶几乎(差不多)         离而腊之(做成干肉)

  D.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不堪)        绥之斯来(安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常见实词是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应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掌握方法,能够迁移课本知识,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A.正确。

  B.正确。

  C.“逝者如斯夫”中的“逝者”,应译为“流逝的时光”,句意为: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D.正确。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2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项是(

  )

  A.窃计欲亡走燕:逃亡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交换因厚赂单于:赠送礼物

  B.王必无人:(如果) 实在 均之二策:比较、权衡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财物、礼品

  C.相如奉璧奏秦王:禀报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应当

  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遵守约定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常见实词是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应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掌握方法,能够迁移课本知识,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A.正确。

  B.正确。

  C.“相如奉璧奏秦王”中的“奏”,应译为“进献”,句意为:相如手捧着和氏璧上奏献给秦王。

  D.正确。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积雨空林烟火迟(缓慢) 谁家今夜扁舟子(小船)

  B.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响)

  C.渌水荡漾清猿啼(清澈) 凭轩涕泗流(栏杆)

  D.可怜春半不还家(可爱) 惟觉时之枕席(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常见实词是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应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掌握方法,能够迁移课本知识,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可怜春半不还家”中的“可怜”,应译为“可惜”,句意为: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30.下列各项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大王见臣列观              ②相如闻,不肯与会

  C.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D.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设九宾于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A.①介词短语后置;以勇气于诸侯闻;译文:凭借勇气在诸侯之间闻名;

  ②被动句;“见……于”表被动;译文: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

  B.①省略句;省略“于”,译文:大王在一般的宫殿召见我;

  ②省略句;省略“廉颇”;译文:蔺相如听说了,不肯与廉颇相会;

  C.①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定语后置句;“求可使报秦(之)人”;译文: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

  D.①宾语前置句;以何,凭什么;译文:你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

  ②介词短语后置;于廷设九宾;译文:在朝廷上设置九宾礼;

  3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B.善刀而藏之

  C.技盖至此乎 D.鼓瑟希,铿尔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

  A.无通假字;

  B.“善”通“缮”,修治,文中指拭擦;

  C.“盖”通“盍”,何,怎样;

  D.“希”通“稀”,是稀少、稀疏的意思。

  32.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天雨雪          武能网纺缴

  B.宜皆降之  反欲斗两主

  C.单于壮其节

  何久自苦如此

  D.得夜见汉使      剑斩虞常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有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用法发生了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判别词类活用可以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也以今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数词活用。

  A.“雨”“网”,名词作动词,下雨、结网;

  B.“降”“斗”,使动用法,使……投降、使……争斗;

  C.“壮”,意动用法,认为……壮烈,“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D.“夜”“剑”,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用剑。

  33.下列句中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句诗(

  )

  A.距关,毋内诸侯 B.君子生非异也

  C.虽有槁暴 D.徐公来,孰视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A.“距”通“拒”,占据。“内”通“纳”,接纳。

  B.“生”通“性”,本性。

  C.“有”通“又”,再。

  D.“孰”通“熟”,仔细。

  3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B.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C.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积累,熟练掌握120个常见实词,重点关注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例句中,乳,喂奶,名词用做动词。

  A.奇,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B.杖,拄着,名词做动词。译文: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C.廷,在朝廷上,名词做状语。译文: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

  D.归,使……回来,动词的使动用法。译文: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35.下列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幸:大王亦幸赦臣                      而君幸于赵王

  B.徒:徒见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C.引: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曲: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宁许以负秦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多义词的辨析,注意平时积累,把所记的词义代入句中理解;

  A.幸亏;译文:大王也幸亏赦免了臣子;

  宠幸;译文:而你被赵王宠幸;

  B.白白地;译文:白白地被欺骗;

  只、不过;译文:而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口舌之劳;

  C.延请;译文: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牵、拉;译文:左右侍从想拉他离开;

  D.理亏;译文:秦国用城池请求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宁肯答应来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6.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A.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

  B.以为,认为,古今意思相同。

  C.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大河。

  D.河南,河北,古义:黄河的南边、黄河的北边。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3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因入京师,观太学              ②伺者因此觉知

  B.①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②衡乃诡对而出

  C.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②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D.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②游于三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A.介词,于是;介词,凭借。

  B.副词,才;连词,就。

  C.均为代词。

  D.介词,对,对于;介词,在。

  38.下列各句是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A.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前置,译文:大王来时带来什么?

  B.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不这样,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C.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D.定语后置句,“利”作定语后置修饰名词中心语“爪牙”,“强”作定语后置修饰名词中心语“筋骨”,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分析句式应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39.选出加点词语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群贤毕至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④东望夏口,西望武昌  ⑤不知东方之既白  ⑥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⑦以故其后名之曰     ⑧齐彭殇为妄作        ⑨有泉侧出

  ⑩足以荣汝身⑪项伯杀人,臣活之

  A.①②⑤/③④⑥/⑦⑨/⑧⑩/⑪ B.①②/③④⑥/⑦⑪/⑤⑧⑩/⑨

  C.①/②⑤/③④⑨/⑥⑦/⑧/⑩⑪ D.①/②⑩/③④⑨/⑥⑦/⑤⑧/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有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用法发生了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判别词类活用可以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也以今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数词活用。

  ①“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②“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③“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④“东”“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⑤“白”,形容词作动词,变亮

  ⑥“东”,名词作动词,东进

  ⑦“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⑧“齐”,意动用法,把……同等看待

  ⑨“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⑩“荣”,使动用法,使……荣耀

  ⑪“活”,使动用法,使……活。

  4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非君子之道 B.有无相生

  C.野马也,尘埃也 D.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A.是非,古义:这不是。今义:正确的和错误的。

  B.有无,古今意思相同,有或是没有。

  C.野马,古义:像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的马。

  D.丈夫,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的配偶。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同学们要以积累为主,学会知识迁移。常见古今异义词举例:

  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今,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落后:古,行动落在后面,如“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今,思想不进步。

海南教师招聘

 

  ——推荐阅读——

  招考信息——2020海南省教师招聘汇总

  备考资料——2020海南省教师笔试资料 | 面试资料 | 每日一练

  辅导课程——2020海南省教师笔试课程 | 面试课程 | 网络课程

  图书资料——2020海南省教师图书教材

  最后图图预祝各位考生都能在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成功上岸~

(编辑:weichen)
热门推荐
重磅推荐
联系方式

贴心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识别左图客服二维码
公告考试内容及获取报考资料
精品内容抢先看,专业客服答疑

海南教师招聘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识别左图公众号二维码
每天掌握最新考试资讯
近期活动推荐,专业客服答疑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海南华图:hnhtsydw
想考上编制的人都关注了我们!
立即关注

2万+
阅读量
10w+
粉丝
100+
点赞数

更多在线题库

联系我们
微信二维码

华图官方微信

海南华图

海口市龙昆南路97-1号乾坤华源大厦3楼(海师旁边)

北京华图宏阳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客服热线:0898-66769773

网站:https://hi.huatu.com/

  • 海南总部
  • 儋州分部
  • 三亚分部
  • 东方分部

地址:海口市龙昆南路97-1号乾坤华源大厦3楼(海师旁边)

电话:0898-66769773/66765954 18976561674(值班电话)

网站:https://hi.huatu.com/

地址:儋州市那大镇兰洋北路111号夏日天地4号楼401号商铺

电话:0898-23331334 18078941909

网站:https://hi.huatu.com/

地址:三亚市河东路66号碧海国际大厦14层华图教育(三亚市教育局旁)

电话:0898-88898829 17786953261

网站:https://hi.huatu.com/

地址: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三环路东侧东方汇园小区三楼

电话:0898-38966681

网站:https://hi.huatu.com/